特朗普对乌态度反转有何原因 战略模糊背后的利益博弈!7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南草坪面对媒体提问时称:“乌克兰不应将莫斯科作为打击目标。”这一表态在全球战略观察家中引起广泛关注。此前有报道称,特朗普曾私下鼓励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加大对俄罗斯本土的打击力度,并暗示可以攻击莫斯科。然而安全配资平台,现在他却突然改变立场,这引发了关于其真实意图的猜测。
特朗普的言论与《金融时报》和NBC之前的报道相矛盾。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曾在7月4日与泽连斯基通话中提到,如果美国提供远程武器,乌军是否有能力“打到莫斯科、圣彼得堡”,泽连斯基表示只要提供武器就能做到。白宫发言人否认了这些爆料,但特朗普本人的一句话却让官方说法变得尴尬,暴露出白宫与总统之间的信任裂痕。
特朗普的真实立场可能不仅仅是避免战争升级那么简单。他一方面强调“不站在任何人一边”,另一方面又威胁如果普京不在50天内接受停火协议,就对俄罗斯实施100%关税制裁,并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这种策略看似左右逢源,实际上是在操纵局势。
特朗普惯于一手鼓励对抗,一手高举和平旗帜。他在担任总统期间曾大谈“结束永远战争”,同时却加大对伊朗、朝鲜、委内瑞拉的极限施压。他的战略轨迹始终游走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既不给敌人喘息机会,也不真正把战局推向无法回头的深渊。这一次在俄乌问题上,他又采取了类似的操作模式:给足泽连斯基打气的暗示,却在关键时刻抽手,营造自己是唯一理性玩家的形象。
乌克兰显然不甘心当这个“按兵不动”的棋子。泽连斯基明确表示只要有武器,他们就能突破俄罗斯防线。这意味着乌方早已准备行动,尤其是在俄军内部混乱、战线延伸、黑海舰队受损的情况下,乌军亟需一场象征性、战略性的大规模袭击来提振士气。特朗普的“不应该攻击”表态等于否决了乌克兰的战略设想,这可能会在乌克兰政界引发强烈反弹。
莫斯科对此乐见其成。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回应称,特朗普的讲话“非常严重”,并暗示这是“战争信号的降调”。俄罗斯正面临战争压力持续升高的局面,不仅战场吃紧,国内民意也对战争前景感到疲惫。特朗普的表态让莫斯科松了一口气,至少在表面上,美国最高层不愿看到战火烧进首都。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解压,也为外交争取了一线生机。
但特朗普真的在缓和战争吗?未必。他在与北约秘书长吕特会面中再次放话要对俄罗斯征收100%关税。这种经济层面的“核弹”比单纯的军事援助更具打击力,直接瞄准俄罗斯的财政动脉。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朗普并没有放弃对俄罗斯的高压路线,只是将战争工具从导弹变成了美元、关税和市场准入。这是一个更隐蔽、更持久、更具政治耐心的压迫路径。
特朗普此举背后隐藏着更大的战略算盘——他不是在劝和,而是在掌握节奏。他要的是一场在可控范围内持续的战争,一场能让俄罗斯失血、让乌克兰依赖、让欧洲焦虑、让美国继续当老大的“热而不爆”的冲突。对于泽连斯基而言,这无异于被“牵着鼻子打仗”。他想要远程导弹,特朗普却说“不打算这么做”;他想进攻莫斯科,特朗普却说“你不应该”;他要的是武器,特朗普给的是政治时间表与关税威胁。
这对欧洲则是彻底的灾难信号。欧盟多国原本已对乌克兰深入打击俄罗斯本土表示担忧,认为这会让战局彻底失控,甚至引发核威胁。如今特朗普话音刚落,法德高层开始重新评估美方的战略可信度。在没有明确的方向感与战略协同的情况下,欧洲面临的是“乌克兰脱缰、俄罗斯硬抗、美国出尔反尔”的三重风险,整个大陆的安全形势将因特朗普一句话而陷入更深层的不确定性。
从中东到东欧,特朗普一以贯之的操作就是“制造混乱—控制节奏—垄断谈判”。如今,在俄乌战场上他也在复制这一套路。一边高喊停火,一边加码制裁;一边否认打击莫斯科安全配资平台,一边暗中推动战争升级的条件谈判。这不是和平主义,而是战略讹诈,是政治现实主义的终极变种。
凯丰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