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是上海乃至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型国企炒股配资开户。
国家在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举国战略搞钢铁,当时投资了230多亿人民币。这些投资可以说是人民的血汗钱,宝钢建设“只许胜不许败”,压力非常大。
建设者从全国遴选,集中了中国钢铁、冶金、材料系的高手。他们都是那代人中的精英,有着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一流的经营眼光,怀着赶超世界一流的雄心壮志到了上海。
宝钢母集团创立之初,就重视情报工作。企业仿效日本钢铁业,专门成立了情报中心,投入当时肉眼可见的大笔预算,多达一年100多万人民币。
一开始宝钢情报中心获取情报阻力较大,每年都是花费美元,从境外购买纸媒,翻译成简报,供高层参考。
宝钢高管指示,每次出国考察都要有情报预演,对考察企业、对象进行深入的背景调查,这些都是花钱的。
1996年上海商业互联网开始普及,费用依然比较高。
宝钢获悉后,由总经理拍板,投资100万,成为上海热线的第一家企业大客户。
由上海邮电负责施工,从电信大楼(市中心黄浦区)直接拉了一条专线,横跨黄浦、杨浦、闸北三个大区,到宝钢所在总部(上海市北面的宝山区),轰动全市。
一下子情报中心获取信息的视野就打开了,一支优秀的数据分析团队就慢慢培养起来。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风暴席卷全球。次贷危机主要是影响金融行业和美国房地产,但宝钢总经办很敏感。
是年年末的高层会议上,总经理伏中哲对情报中心提出了一个问题:
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跟我们中国的制造业有什么关联?
总经理有种敏感性,需要数据和情报支撑。
当时几个情报员所学都有限,读不出来。
情报中心首席情报员陈坚钢领下了军令状,为了企业,就必须解读出来。
2008年1月,陈坚钢开始收集情报。
没等他得出结论,恶果已经显现:
2008年9月末,宝钢主力的冷轧钢产品突然卖不动了,第一二三季度都没问题的,10月份库存大量积压,出现了宝钢建厂以来从未出现的月度大亏损。
宝钢创立以来到2008年,从来没有担心过产品销售。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管理层就有点慌了,到处在做调研,想办法。
陈坚钢加紧行动。
他翻查了次贷爆发14个月以来,美日欧韩28家同行的领导人观点,发现有2家与其他同行都不一样——多数是看好或看平,他们是看衰。
有一家是德国企业,预言金融资本避险,涌入大宗交易,未来一年将造成钢铁行业原材料普遍上涨;
还有一家是韩国公司,不仅提出原材料成本风险,还认为要造成产品滞销。
陈坚钢掌握观点后,各方都催着他快点交业绩。可他觉得手头数据依然匮乏,不足以形成优势观点,此刻贸然形成情报也难免有“马后炮”之嫌,错失重大机遇。
于是他继续积累数据。
2009年1月,各大钢铁公司纷纷出具上市公司报表。虽然未经审计,但有更高的可信度。
陈坚钢重点监控了德国和韩国这两家企业的情况,发现前者是轻微亏损,后者凭借调控及时,居然没有亏损,只是第四季度经营数据略差。
而对比全球情况,行业普遍亏损,包括宝钢和武钢,几乎一片惨淡。
陈坚钢还监测了韩国这家钢铁公司2008年每个季度的数据调整,基本掌握了经营手法的节奏感。
2009年春节后,他终于动笔了。
从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酝酿了一年多的情报,瓜熟蒂落。令人意外的是,成文的篇幅只有3页半A4纸,字字珠玑,质量极高。
为了安抚上下人心,陈坚钢没有直接说次贷危机冲击全行业,而是隐含地告诉管理层,有些风险点没有及时关注,容易造成损失。
宝钢管理层对这份2000多字+8张图表的情报非常重视,给予高度评价,并为此抽调人手,成立了一个“风险预判小组”,辅佐总经理决策。
陈坚钢一跃成为钢铁行业知名的情报大师,外号“陈首席”。
他在多次行业学术交流中提出:
年轻商业情报员要场景打开,“像高管一样思考”;
要热爱这个行业,长期努力钻研,掌握专业技能;
要扎根数据,精准采集,锻炼逻辑,得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结论;
最后炒股配资开户,还需要一点个人的小运气。
凯丰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